
台灣佛教美術(Ⅰ)供像篇秒殺搶購

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各式雕塑分類優質推薦

想了解更多台灣佛教美術(Ⅰ)供像篇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台灣佛教美術」叢書,全套書共分三冊,包括:(1)供像篇、(2)繪畫篇、(3)建築篇。
本書著者陳清香教授,為身兼「學術」、「田野」多元面向佛教藝術的研究學者,從事佛教美術研究近四十年,不但考察全世界的佛教史蹟,足跡更踏遍全台灣佛教名所,是國內專研台灣佛教美術著名的專家。
〈供像篇〉記述台灣現存佛寺中的供像,依年代先後編排,自明鄭盛清時代觀音供像談起,述及清代後期的主尊供像、日治時代的佛教主尊供像等,並討論主尊以外的供像,並舉出當代創新風格的供像。
本書分析諸尊供像的顯密經典依據,不同時代的風格流變,反映各朝佛教傳播的史事。其中日治時代的主尊供像篇,羅列了明清式、東洋式、印度南傳式、藏傳式及西洋寫實式等,蔚為大觀,豐富華美,開拓佛教造像的新領域。而當代的創新風格供像,更是顛覆了傳統造形,令人眼界一亮。
本書以佛教史學、歷史學、藝術學等方法加以闡述。圖文並茂,言簡意賅。串連著台灣四百年的佛教圖像流變史。可彌補台灣佛教史料的不足,填充一向荒蕪的台灣佛教雕塑藝術史的空白,重新彰顯過去諸多不為人重視的台灣佛教供像藝術。
作者簡介
陳清香
1970年獲中國文化學院文學碩士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史學所系教授,以及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 1977年任日本天理大學交換教授 1986年主編佛教藝術雜誌兩年 1990年策畫當代佛教藝術創作展三屆 2004年策畫台灣淨土藝術學術研討會及創作展 巡禮全球佛教史蹟,足跡遍台灣南北寺廟,華南、華北、甘肅、新疆石窟寺院,印度南北石窟寺院,東南亞佛塔寺院,韓日佛寺名所。 考察歐、美、亞各國博物館重要的佛教藝術文物收藏 佛教藝術的研究與教學垂三十年 出版有關佛教藝術的學術論著、發表有關台灣宗教藝術學術論著計四十餘種 主篇慧炬〈藝苑〉專欄二十餘年 主持大溪齋明寺、劍潭寺、台南彌陀寺、台南法華寺、台北艋舺龍山寺古剎的寺志編纂計畫 現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
目錄
導論 台灣佛教與佛教美術的發展緣起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觀音供像
第一節 跏趺禪定坐式觀音像
第二節 半跏坐式的觀音像
第三節 準提十八臂觀音像
第二章 清代後期的主尊供像
第一節 三尊像
第二節 單尊觀音供像
第三節 八大菩薩
第三章 日治時代的主殿供像
第一節 大殿主尊供像
第二節 觀音造像
第四章 主尊以外的供像
第一節 文殊與普賢
第二節 地藏與目蓮像
第三節 羅漢供像
第四節 護法神像
第五節 祖師供像
第五章 戰後供像新風格
第一節 佛像主尊
第二節 觀音供像
第三節 創意新風格
序
前言 台灣佛教與佛教美術的發展緣起
自17世紀以下,台灣曾經歷經荷西(1624-1681)、明鄭(1681-1683)、清代(1683-1895)、日治時代(1895-1945),以及當代等不同的朝代更替,各有其墾拓經濟與社會演進的背景。
來自東南沿海的漢民族,其宗教信仰其實是龐雜的,但佛教必是其組成份子之一,當17世紀荷蘭人登陸安平,建立熱蘭遮(Zeelandia)城、普羅文西亞(Provincia)城,以作為其東方貿易基地時,來台荷人數量有限,築城及日後的耕種農作物,必仰賴原住民與漢人,尤其原住民平埔族,一向不善於耕作,因此荷人在台有計畫的栽種蔗糖與水稻,必是荷人向江浙沿海招募漢人男子來台墾拓的成果,而漢人來台既多,漢人的宗教便接著入台。
就漢人的宗教信仰或教化體制在台流傳的種類而言,可分儒教、道教、佛教、齋教、民間宗教等五大類別。佛教是其中五大類別之一。
荷西時代,台灣已有佛教的流布,除了以上的推測之外,相傳鹿港龍山寺開山肇善禪師於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已來台。台灣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台南彌陀寺,依據盧嘉興的考據,應是始建於荷據時代。因此佛教在台灣的流傳,前後必已經歷近四百年的歷史了。
佛教的流布,必帶動佛教美術的創作,佛教美術的表現形式,可分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諸項,以現存的佛教美術遺物而言,雕塑項中的佛寺供像,可以追溯至明鄭清初,故本書首先討論供像。
台灣傳統佛寺的供像,常見者約可分為:諸佛、諸菩薩、羅漢祖師、護法神等四大類別。其中佛,譯自梵文Buddha一字,意指智者、覺者,即對宇宙人生的道理,都了然分明,且自行化他,又覺行圓滿者。在佛寺中,是居主尊的地位。常見者為釋迦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或三寶佛等。其次菩薩,梵文稱Bodisattva,義即覺有情,指修習六度,志求佛道,而尚未成佛者。常見者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羅漢祖師包括布袋和尚、十八羅漢、目連尊者,達摩祖師等。護法神則有韋馱尊者、伽藍尊者、金剛力士、四大天王等。
就台灣佛教的發展而言,佛寺內的供像,早期明鄭前清之際,多以觀音為主尊,且稱觀音為佛祖,是已具佛格的身份。到了清後期至日治時代,主尊逐漸易以釋迦佛或三寶佛。為依歷史演化的先後次序,本書自早期供像討論起。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565090
- 叢書系列:台灣佛教美術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7 x 2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